沙烏地阿拉伯也有「本地優先」?──當油價暴跌、青年失業,沙國勞動力將重新洗牌嗎?

圖片
本土主義席捲全球,從英國脫歐到川普上台,排外幽靈縈繞歐洲,呈現出「本土 v. s. 全球」的對立狀態。放眼國際,我們會發現這種排外思潮,由於全球化的緣故,並不僅限於歐美國家。
在這個人口自由流動的世代,良禽擇木而棲,外來經濟移民會湧入待遇較好的國家尋找機會,但因為劇烈競爭或是文化差異等因素,自然引起本地人的反彈,沙烏地阿拉伯(以下稱沙地阿拉伯)也不例外。
若留意近年沙地阿拉伯的媒體或政治評論,就會發現「沙烏地阿拉伯化」(Saudization)成為了常見詞彙。顧名思義,這詞彙具有排他性,意指把外勞驅趕出本地勞動市場的一項官方政治議程。
除了官方,民間也越來越多聲音指摘外勞搶去了本地人的就業機會。今年一月,沙地阿拉伯媒體 Al-Hayat 刊登了一幅漫畫(下圖),把外勞刻畫成蠶食繩索的老鼠,令正在平衡勞動市場的沙地阿拉伯人面臨跌倒的危機。

圖/Nasser Khamis, Al-Hayat
對於外勞佔本國人口三分之一的沙地阿拉伯來說,此本土化論述背後的意義何在?
福利媲美北歐的「食利國家」
沙地阿拉伯的石油業所得利潤佔政府收入三分之一、國民生產總值 42%,以及高達 9 成的出口收入。稱之為「食利國家」(Rentier State),可謂名副其實。這類國家的特質,是利用豐厚天然資源的優勢,即透過出口石油及天然氣來賺取外匯,作為發展經濟的動力及政府主要財源。
雖然在油價高漲時,其可觀收入能讓政府輕徭薄賦、提供更優良的社會福利,但在油價波動甚至低迷時,便因為收入過於集中,使政府容易面臨財政危機。
沙地阿拉伯是媲美北歐的福利國家,然而只惠及本地人。除了政府的水電補貼本地人更擁有免費的教育及醫療保障、失業補助金,不需繳交所得稅,更享有零息貸款等福利,可謂「從搖籃到墳墓」。
本地人多受雇於政府,外勞進入私人企業
更重要的是,政府不僅擔當社會福利的提供者,更養活了大部分本地人。在沙地阿拉伯,約有三分之二的本地人受聘於政府及公營機構;而本地人於公營機構及政府的入息(收入)中位數為 10,000至 14,000 利雅(註),比私人市場平均高出 3,000 利雅。
論穩定及待遇,公務員遠超出私人勞動市場,因此在受薪於石油的時代下,沙地阿拉伯的經濟體制保障了大部分本地人的生活。
在這經濟體系中,外勞存在的意義,就是填補私人市場大部分的勞動空缺。
沙地阿拉伯約有3,200萬人口,外來人口就高達 1,200 萬,主要來自南亞、東南亞及中東各地。其中,外來就業人口超過了 1000 萬,比起 300 萬的本地人就業人口簡直是南轅北轍。除了 200 萬家傭之外,其餘外勞的職業遍佈各個階層,藍領、白領都有。
例如約70%以上的醫療專業人士為外聘,而從事酒店旅遊、開商鋪做小生意及建築行業的外勞更不計其數。
既然本地人與外勞的就業市場一向迥異,為何近年頻頻湧現「沙地阿拉伯化」的政治議程呢?
這就要從沙地阿拉伯近年的經濟危機說起。
因應油價暴跌,政府大舉改革勞動市場
沙地阿拉伯政府財政收入
好景不常,石油價格從 2014 年中期每桶 100 美元以上的高位,暴跌至 2016 年初每桶 29 美元的低位,政府財政收入也因此大減,2015 年及 2016 年分別錄得 98 億美元及 107 億美元的收入赤字,而債務佔 GDP 比率更由 2012 年的 3.6% 暴升至 2016 年的 13.2%。情況之嚴峻,使改革迫在眉睫。
由此,在 2016 年 4 月,沙地阿拉伯皇儲穆罕默德宣布了「 2030 年遠景規劃」(Saudi Arabia Vision 2030),對經濟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除了實現產業多元化如推動旅遊、金融、地產及教育行業、增加國家非石油相關收入,政府的焦點亦放在改革勞動市場上。
沙地阿拉伯15歲以上本國及外籍人口就業率
根據沙地阿拉伯官方數字顯示,2017 年首季的本地人失業率為 12.7% ,單單 15 至 35 歲的青年已佔其半數。
在近年石油價格重挫下,政府入不敷出,公營職位日漸緊張、社會福利不再是永恆糖果,未來的就業環境只會愈趨艱鉅。若不妥善處理,這一直維持在雙位數字的本地人失業人口,不啻為社會的計時炸彈,難保不會重演「阿拉伯之春」的夢魘。
因此解決潛在的失業危機成為當務之急,政府計畫在 2030 年前下降本地人失業人口至 7% ,將女性就業率由現時的 22% 提高至 30% 。要達成這個目標,勢必把公營機構的勞動力釋放到私人市場──預計在 2020 前,把本地人受聘於政府的比例,由現時的 66% 降低至 50%,以及把私人中小型企業對 GDP 的貢獻,由 20% 提升至 35%。
在私有化的過程中,為了保障本地人的就業,無論在公私勞動市場上,外勞必定是首當其衝,這就是「沙地阿拉伯化」的意義。
「兩害相權取其輕」,外勞成為犧牲品
為了向本地人提供更多私人市場的工作機會,政府規定各行業必須提高聘用本地人的比例。
在政府及公營機構方面,為配合改革,公務員事務部副部長 Abdullah al-Melfi 揚言在 2020 年前解僱所有在政府工作的外勞;而勞動部部長 Abdul Rahman Al-Barrak 除了在今年成功立法禁止外勞從事電訊業,釋放出 8,000 個工作職位予本地人之外,更規定在旅遊、零售這些大多聘請外勞的服務行業,增加聘用本地人的比例。
過去,政府亦曾經在財政緊縮方面入手,例如,政府在上年 9 月頒布一項皇室法令,削減部長薪酬兩成,以及把國家最高諮詢組織舒拉議會(Shura Council)成員的房屋及汽車津貼減少 15%。但是,這些節流措施遭到既得利益者的強烈反對,最後不得要領,終在今年 4 月撤回該項法令。
為了避免觸動本地人的利益及保障收入穩定,政府轉向外勞開刀,頒布了以下法令:由今年 7 月 1 日起,所有外勞及其家屬都要繳交稅項,而且稅額更會逐年增加,由 2017 年的每月 100 利雅增至2020 年的每月 400 利雅。
若以一個三人家庭作計算,到了 2020 年便要繳交一年 14,400 利雅的稅額。根據 Gulf News 的資料,中低下階層的家庭年均入息中位數為 60,000 利雅,而稅務卻佔了四分之一的收入,對大部分外勞來說,負擔十分沉重。
政府這一系列「沙地阿拉伯化」的措舉,是為了在經濟低迷下,達到經濟轉型的目標以及解決本地人的生計問題,不得不兩害相權取其輕,選擇犧牲外勞。
然而,當油價開始恢復過來,政府財政赤字慢慢收窄,再加上本地勞動力在某專業領域上能否取代外勞,仍充滿疑問。改革會否因此戛然而止,還是充滿未知之數。
避免阿拉伯之春,沙國政府的「必要之惡」
筆者認為,沙地阿拉伯政府的做法雖具爭議性,但也無可厚非,畢竟本地年輕人就業問題,是沙地阿拉伯政府必須關心的議程。環顧周邊國家,「阿拉伯之春」的導火線也與民生有關,作為阿拉伯世界獨裁君主制及「瓦哈比」教派的代言人,絕不希望有任何動搖管治的因素存在。
「沙地阿拉伯化」並不是近年才出現的官方倡議,只是在面對經濟危機,政府決心推行改革後,步伐才隨之加快。在全球化的世代,每個國家都會面對人口自由流動的挑戰,就連沙地阿拉伯也不能倖免,只是時辰剛到而已。
註:Saudi Riyal,沙地阿拉伯的流通貨幣,1 利雅(SAR)約為 8 元新台幣

留言

  1. I will be interested in more similar topics. i see you got really very useful topics , i will be always checking your blog thanks


    online iqama check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