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報 EJ GLOBAL plus】沙地形象鐵腕 盟友各懷鬼胎

震撼中東的衝突此起彼落。近日沙地阿拉伯王儲穆罕默德(Mohammad bin Salman)借肅貪之名清除異己,把原先已緊握在手的軍事外交權力推至頂峰,完美地向外界展現其鐵腕形象。
穆罕默德把在國內的強人形象延伸至外交層面。在「打老虎」行動之前,親伊朗的也門什葉派胡塞武裝分子向沙地發射導彈,穆罕默德直斥伊朗牽涉其中,宣稱這等同戰爭行為。沙地措辭之強硬,反映其外交路線愈趨大膽進取。然而,沙地此外交政策卻導致三大危機,這日益強硬的路線最終只會引火自焚。
沙地視近鄰親伊朗的也門胡塞武裝分子為地緣威脅,早在2015年,以沙地、阿聯酋為首的陣營對也門發動「果斷風暴行動」,清剿胡塞武裝分子。然而事隔兩年後,局勢不但毫無進展,更使沙地付上高昂的戰爭代價。
封鎖邊境 製造也門人道危機
最近,沙地在也門行動上的「合法性」危機加劇。為了報復胡塞武裝分子,沙地對其控制的地區施以制裁,封鎖其海陸空邊境,特別是由胡塞武裝分子控制的重要港口荷台達(Al Hudaydah)和薩那國際機場(El Rahaba Airport)等。邊境封鎖使人道救援物資運輸停頓,加劇境內的饑荒及霍亂疫情,而沙地就成為了直接促成這場人道危機的元兇。
至於在黎巴嫩方面,沙地試圖挾總理以令天下,但效果卻適得其反。雖然親沙地的黎巴嫩總理哈里里宣稱被國內親伊朗的真主黨以暗殺威逼下台,但不少分析認為,哈里里其實是因為曾拒絕對抗真主黨而被沙地換走,沙地亦有意捧其兄巴哈(Bahaa Hariri)接任總理,以更強硬地對抗真主黨。
事隔18天後,哈里里終於在黎巴嫩獨立日回國,隨即接受了總統奧恩(Michel Aoun)的要求,決定暫緩請辭。這個轉折,無疑摑了沙地一記耳光。
與以色列修補關係,算是穆罕默德在沙地外交政策上的一大轉變。
伊朗是共同敵人成為了以色列與沙地合作的動機。上周,以色列當局罕有地邀請沙地大穆夫提(Mufti,相當於伊斯蘭教長)阿卜杜拉─阿齊茲(Abdul-Aziz ibn Abdullah Al ash-Sheikh)訪問以色列;兩天後,以色列參謀總長艾森科特(Gadi Eizenkot)在接受沙地媒體訪問時,披露將與沙地分享關於伊朗的情報。兩國突如其來的親密關係引起大眾關注。
與以互動 涉嫌出賣巴人利益
更重要的是,穆罕默德最近邀請了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主席阿巴斯(Mahmoud Abbas)到訪沙地,游說他接受由美國提出的「以色列─阿拉伯」關係正常化的和平方案。不過,要求以色列撤至1967年的邊界的條件,未見於和平方案中。若身為阿拉伯及伊斯蘭世界霸主的沙地成功迫使阿巴斯接受此方案,無疑是出賣巴勒斯坦以換取以色列的支持去抗衡伊朗的行為,自毀道德高地。
沙地的安全聯盟一直存在認受性危機。今年6月爆發卡塔爾斷交事件後,沙地領導的海灣國家合作委員會變成一盤散沙。為了鞏固聯盟,沙地和埃及、阿聯酋、巴林另外成立了反恐4國聯盟,杯葛卡塔爾。由此觀之,沙地處理聯盟內部分裂的手段,是靠另起爐灶的方式,重新確立聯盟的認受性與團結。
即使這樣,沙地與盟友之間的關係並非如想像般穩固。首先,埃及並不重視對抗伊朗,而是重視打擊穆斯林兄弟會及極端恐怖組職,這是為了把前朝穆爾西(Mohamed Morsi)政權的勢力及「伊斯蘭國西奈省」連根拔起。再者,埃及總統塞西(Abdel Fattah el-Sisi)認為地區穩定勝於一切,冀各方阻止近日黎巴嫩的衡突升級。埃及立場明顯與沙地背馳。
其次,阿聯酋與沙地在也門問題上亦出現不和。阿聯酋不滿沙地支持認受性極低的也門亞丁政府總統哈迪(Abdrabbuh Mansur Hadi),欲在南也門培養當地武裝勢力控制大局,並希望扶植「南也門運動」來取代哈迪政府。因此,支持哈迪政府的沙地與阿聯酋在也門的利益不盡相同。
總括來說,以上三大問題皆為沙地在外交上正在面對的困境。頭兩點是沙地王儲穆罕默德在外交政策上的鹵莽進取而直接促成的問題;而第三點是一直存在的問題,但在穆罕默德的外交政策日趨急進下,似乎無可避免地變本加厲。沙地若堅持此外交路線,中東的地緣衝突只會繼續白熱化。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