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小國無外交?(上)──阿曼,「霍爾木茲海峽的守護者」

中東這一直被港台媒體忽略的領域,近年開始慢慢被關注──從敘利亞內戰、難民危機、庫德族獨立到沙烏地阿拉伯與伊朗之爭,都曾成為各大媒體國際新聞的頭版。儘管如此,卻也有不少國家繼續在報導中被遺忘。它們看似不重要,但認識它們,有助我們理解整個中東局勢,阿曼(Oman)便是其中一例。曾經的海上阿拉伯強國、走出遜尼派與什葉派對立邏輯的伊巴德派(Ibadism)國家、霍爾木茲海峽的守護者,都說明了阿曼與其他阿拉伯國家截然不同的歷史脈絡,甚至形成了其別樹一格的外交政策。
在外交政策上,其實阿曼有點像新加坡。對沒有硬實力的小國來說,獨立自主、敦本務實、中庸之道的外交手腕,才是現實政治的生存方式。故此,敵人不多、行事低調的阿曼也甚少出現在媒體的鎂光燈下。認識阿曼,除了能理解其左右逢源的藝術之外,更有助我們打破中東「沙地阿拉伯 vs. 伊朗」的二元對立的框架。
為何阿曼能夠發展出一套與其他阿拉伯國家相異的生存之道呢?以下分別就地理、歷史、宗教、國內政體及小國性質這五大因素探討:
「霍爾木茲海峽的守護者」:海上軍事與貿易強國
阿曼位於阿拉伯半島南端,其東望阿曼灣、西臨印度洋阿拉伯海、坐擁近 2,000 公里的海岸線,大部分邊界都與狂洋接鄰的地理性質,註定阿曼是一個向海外發展,而非向內陸延伸的國家。也因此,阿曼是歷史上的阿拉伯海上軍事及貿易強國:由於近海,外來者多取水路征服阿曼,例如面對 16 世紀葡萄牙的侵略,及 18 世紀波斯的入侵,使阿曼取得不少海上實戰的經驗。再者,阿曼的勢力在 19 世紀中葉因賽爾德王朝(Al Said)蘇丹蘇爾坦(Said Bin Sultan)遷都至東非桑其巴魯(Zanzibar,為今坦桑尼亞自治區尚吉巴),而一躍成為印度洋霸主。
更重要的是,阿曼在阿聯酋上方的飛地穆桑代姆省(Musandam Governorate)與彼岸的伊朗海岸是相差不到 100 公里的霍爾木茲海峽(Strait of Hormuz),但此狹窄的海峽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道之一──每日全球約有 3 成石油會從沙地阿拉伯、阿聯酋及卡達等國經此航道運輸到亞洲。
所以,阿曼因其重海性質而與內陸阿拉伯諸國的發展迴異之外,亦因其擁有極具地緣戰略價值的海峽,不但令阿曼成為列強爭相拉攏的對像,更使阿曼的政局穩定與中東國家休戚相關。這種優勢,成為了阿曼謹慎中庸外交政策的支柱。
霍爾木茲海峽(Strait of Hormuz)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道之一──每日全球約有 3 成石油會從沙地阿拉伯、阿聯酋及卡達等國經此航道運輸到亞洲。(資料圖片:Wikimedia Commons)
不一樣的阿拉伯人:與英國、伊朗的友誼 
雖然阿曼與北方阿拉伯國家可一同被視為阿拉伯民族,但實際上他們的身份認同,以氏族部落的成分多於廣義上的阿拉伯民族。一般而言,早期的阿拉伯氏族部落可分為集居於阿拉伯半島南方的卡赫塔尼部落(Qahtani),以及中北部的阿德南部落(Adnani)。
約公元前 2 世紀時,卡赫塔尼部落遷徒至阿曼一帶,自此成為其後阿曼王朝或教長國主要的統治階層,例如納卜尼亞王朝(Nabahina)、亞魯巴王朝(Yaruba)及現在的賽爾德王朝皆為卡赫塔尼人所管治。雖然阿德南部落也在阿曼落地生根,但也未曾成為過真正的統治階層(註)。所以,阿曼對北方的海灣國家,沒有多大歸屬感,且淵源並不深厚。
第二段歷史脈絡就是現時阿曼賽爾德王朝與西方及伊朗的歷史友誼。1960 年代,蘇聯嘗試在阿拉伯半島南部建立共產主義政權,例如當時剛成立不久的南葉門。與此同時,鄰國葉門的赤化浪潮亦來勢洶洶,把共產革命散播到阿曼西南部,在 1962 年更掀起了佐法爾叛亂(Dhofar Rebellion)。
鑑此,英國欲扶植具深厚親英背景、曾在英國桑德赫斯皇家軍事學院留學的現任蘇丹卡布斯(Sultan Qaboos bin Said Al Said)成為阿曼蘇丹。終於在 1970 年,在英國與當時親英的伊朗巴列維王朝出手相助下,卡布斯發動宮廷政變,成功推翻其父泰穆爾(Sultan Said bin Taimur)的政權。另外,英國與伊朗亦協助阿曼平定佐法爾叛亂,消除共產主義對阿曼的威脅。
在此歷史背景下,雖然阿曼與沙國都是海灣阿拉伯國家,但其後都與伊朗保持友好,而且亦與西方國家保持務實的戰略關係。
超越「遜尼 vs. 什葉」的對立邏輯:伊巴德派
伊斯蘭教除了分裂為遜尼派與什葉派之外,還有鮮為人知的第三大派別──伊巴德派(Ibadism)。伊巴德派比較著重領袖的德行、協商(Shura)及溫和路線,較傾向使用和平及非暴力的方法,推翻不義的政權;事實上,他們便是因反對當時哈瓦利及派(Kharijite sect)刺殺第四任哈里發阿里而產生。
在阿里治下的正統哈里發時期,伊巴德派傳入阿曼,旋即成為了阿曼主流信仰的伊斯蘭教派,更在 751 年首次成立伊斯蘭教長國。現時,阿曼全國有近半本地人口信仰伊巴德派,算是唯一一個以伊巴德派為主要派別的穆斯林國家。
伊巴德派如何影響今日阿曼的外交政策呢?比起沙國與伊朗之間動輒武力、煽動挑釁的路線,伊巴德派的溫和性質,驅使阿曼經常扮演中間派的溫和角色。其次,以伊巴德派為主的阿曼少了「遜尼派 vs. 什葉派」的教派對立包袱,不需「選邊站」,使其外交政策充滿彈性。
絕對君主政權:有利大戰略思維
阿曼的現任蘇丹卡布斯(Sultan Qaboos bin Said Al Said)於 1970 年上任,至今已經統治阿曼達 48 年。雖然名義上阿曼是立憲君主制,於 1996 年制定了《基本法》(亦即《憲法》),並設立了民選的上議院,但實際上阿曼仍然是一個絕對君主政權——蘇丹卡布斯集國防及外交權力於一身,而議會只有評審,卻沒有否決法案的權力。
阿曼的現任蘇丹卡布斯(Sultan Qaboos bin Said Al Said)於 1970 年上任,至今已經統治阿曼達 48 年。(資料圖片:Flickr@Tribes of the World CC BY 2.0)
在一人獨攬大局的絕對君主專制下,外交政策不會像民主國家般經常因換屆而改變,所以蘇丹能夠在外交國防層面上行使最大的權力,這體制的好處是能夠貫徹大戰略(Grand Strategy)思維。因此,在獨立務實的外交政策背後,48 年的卡布斯獨裁統治,可說是一個強大的後盾。
小國外交的三大原則:明哲保身、避免製造敵人
相比同區的其他海灣國家,無論在人口、領土、資源、經濟及軍事實力方面,阿曼都是望塵莫及的。在小國外交下,有三大原則:第一,尋求外國的保護罩;第二,不要得罪保護你的列強;第三,避免與別國為敵。
在某程度上,阿曼的外交方針比其他國家要更現實,畢竟小國為了明哲保身,就只能以獨立、務實、中庸及謹慎的姿態生存下去。
註:Al-Farsi, S. (2013). Democracy and youth in the Middle East: Islam, tribalism and the rentier state in Oman.THE OMANI CONTEXT. The Omani Tribes: Origin and Politics. London: I.B.Tauris.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