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 ISIS 時代的敘利亞:俄國撐腰的「橄欖枝行動」,是否將令美國「敘北夢碎」?

今年 1 月中,美國以「加強反恐、清除伊斯蘭國殘餘勢力」為由,宣稱有意支持敘國庫德族武裝,在敘北建立達三萬餘人規模的「邊防軍」。此一措舉,對土國來說如芒刺在背,大大僭越其底線,成為了壓倒美土關係的最後一根稻草。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當敘利亞的伊斯蘭國還未「壽終正寢」,戰場另一端又開啟了新戰線:
1 月 20 日,土耳其展開「橄欖枝行動」,揮軍南下敘利亞西北面的阿夫林(Afrin)地區,旨在殲滅邊境地帶的庫德族「恐怖份子」,並朝敘國國境線內推建立「緩衝區」。戰事至今已持續了兩星期,土國似乎要達到目的才會罷休。
突如其來的軍事行動,源於美國的一項爭議計劃:今年 1 月中,美國以「加強反恐、清除伊斯蘭國殘餘勢力」為由,宣稱有意支持敘國庫德族武裝,在敘北建立達三萬餘人規模的「邊防軍」。此一措舉,對土國來說如芒刺在背,大大僭越其底線,成為了壓倒美土關係的最後一根稻草。
自「橄欖枝行動」開始後,土國、俄國及美國三國之間的博奕,體現了各方在敘國上此消彼長的影響力:
美支持 YPG vs. 土國力抗 PKK
綜觀這兩星期的時局發展,可說是美國和土國之間互測底線的博奕遊戲:美國藉進一步支持敘國的庫德族盟友,試探土國及其盟友的反應;而土耳其亦藉此軍事行動,測試美國對敘國庫德人有多大承諾。可是,這場博奕卻使美國墮入了進退失據的兩難困局。
自敘國爆發內戰以來,美國一直援助敘國庫德族武裝人民保護部隊(YPG)抗擊伊斯蘭國,為的是在敘北建立勢力範圍,作為抵抗伊朗的橋頭堡。可是,美國的戰略考量卻為土耳其帶來威脅。
被土國視為大患、同為庫德族的土耳其庫德工人黨(PKK),與 YPG 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自從 2012 年敘國政府撤出敘北後,當地權力真空,邊境暢通無阻,讓 PKK 與 YPG 的交流變得頻繁;例如,有為數不少的 PKK 成員遠赴敘國,與 YPG 並肩作戰,而 YPG 的管理層亦有來自 PKK 的成員──可說是「互通有無」。
若 YPG 雄據敘北,不但會被 PKK 視為「民主自決」的典範,助長土國國內的庫德民族情緒,更使 PKK 的力量坐大。對土耳其來說,這無疑是威脅國家安全的夢魘。因此,美國這次的舉動,對土耳其來說如鯁在喉,必欲除「恐怖分子」而後快。
俄、敘反應,令美國進退兩難
同時,俄羅斯對土國軍事行動的反應,亦使美國更處於劣勢。雖在「橄欖枝行動」之初,俄國外交部呼籲雙方保持克制,但其後俄國國防部指出,這次軍事行動是美國在敘北持續施壓的結果。再者,俄國一直控制阿夫林一帶的空域,這次土國軍隊南下,俄國立即從當地撤軍,反映了土俄在事前極可能已互相協調。
誠然,在歷史上,俄國一向與 YPG 保持良好關係,其一是用作對區內國家關係的政治籌碼,其二是表現出色的庫德族,仍有可利用的價值。可見俄國今次的考量,在於透過是土國的軍事行動,破壞美國與敘國庫德武裝的關係,從而把美國勢力驅趕出敘國。
另一方面,敘國阿薩德政府雖譴責土國侵犯該國領土主權,卻無意出兵阻止。故於對敘國政府而言,這並非一件壞事。除了伊斯蘭國及國內反對派之外,日益助大的 YPG 都是阿薩德政府的隱憂。面對不同的威脅,阿薩德政府的策略是「拉一派,打一派」,逐一擊破。例如在 2016 年阿勒坡圍城戰中,敘國政府更與 YPG 合作,夾擊國內反對派敘利亞自由軍(FSA),結果亦挑起了庫德人與 FSA 之間的仇恨。
如今鳥盡弓藏,兔死狗烹,敘國政府便想削弱其勢力。所以,今次土國與 FSA 合作,出兵阿夫林殲滅庫德族,是順道利用此矛盾,幫忙敘國清理門戶,制衡國內對阿薩德政府的威脅。
土耳其的無情回應,再加上俄國與敘國樂見其成,使美國陷入進退兩難之境:「進」的話,不但沒有其他國家支持,有機會與同為北約成員國的土國迎面交戰;「退」的話,更隨時令美國在該區失去影響力,打擊戰略部署。
之後的事態發展證明,美國頓時措手不及。在土國開戰後,美方只表達「我們正密切關切、努力調停中」,態度模稜兩可,其後更與阿夫林庫族武裝劃清界線。雖然仍駐守在敘國曼比季(Manbij)的少量美軍表示死守到底,但美國官方的反應依然十分被動。由此,美國對敘國庫德人愛莫能助,反映了其處於下風,沒有主導權的局面。
美國國內聲援阿夫林庫德族的民眾。圖/bakdc@Shutterstock
土耳其「親俄遠美」策略,迫使美國「二選一」
作為北約成員國的土耳其,過往都與美國關係良好。可是,在「橄欖枝行動」中,土美關係跌至冰點,相反又與俄國合作無間,甚有默契。為何土國的外交政策會有此改變呢?
其實土國「親俄遠美」並非新鮮事。自從 2016 年,土國總統埃爾多安鎮壓國內軍事政變之後,土國與俄國便逐漸走近,更與西方關係走下坡。政變之後,土國為了鞏固個人權力,而肅清政敵,大規模拘捕政治異見人士,更試圖恢復死刑。土國政府此舉被歐盟批評為破壞民主自由等普世價值,與歐盟的規範相抵觸。
當時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說,若土國復辟死刑,將會終止土耳其的入歐談判。另一方面,土國因在 2015 年 11 月擊落俄國戰機,而使兩國關係跌入谷底。除了因受到俄國的經濟制裁,而使土國經濟捉襟見肘外,更令土國在外交上陷入孤立。
土國自知入歐無望,與西方關係出現裂痕,只好兵行險著,對西方實行邊緣政策(Brinkmanship)。在邊緣政策下,主事者透過把情況推到危機邊緣,恫嚇並迫使對方在外交上作出讓步,以讓自己獲取最大利益。
先是與俄國修補關係,給西方陣營一個嚴厲的警告,對其暗示土國除了他們,仍然有俄國這個選項。到了今日,土國更充分利用敘利亞庫德族議題,迫使美國在庫德族及土國這位北約盟友之間,作出二選一的決定。萬一美國選擇前者,便意味著與土國關係正式決裂。位處於歐亞大陸之間的要塞、北約第四大軍事強國的身份、與西方宿敵俄國結盟,都成為了土國與美國討價還價的籌碼。
俄國撤軍是煙霧彈,實已在敘利亞建立軍事基地
另一個親俄的原因,就是看準俄國在敘國日益狀大的地緣影響力。經歷過七年的敘利亞內戰後,親俄的敘國政府依然迄立不倒,相反伊斯蘭國節節敗退,而本身受土國支持的國內反對派勢力又大不如前。再加上,敘國政府軍在阿勒坡一役中擊敗反對派,取得大捷,奠定了收拾大局的根基。所以,為了在和談上獲得更大的主導權,以作出對土國有利的戰後安排(尤其是在敘國庫爾德問題上),和西方相比,與俄國合作似乎有更多的有利空間。
例如,除了聯合國主導的日內瓦談判(Geneva Talks)之外,自 2016 年年底,俄國、伊朗及土國在聯合國安理會 2254 決議框架下,進行獨立於前者的阿斯塔納和談(Astana Talks),以及剛過去 1 月下旬舉行的索契會議。若論進取及成效,日內瓦和談確實比較黯然失色。
甚重要的是,雖然在上年 12 月,俄國宣布從敘國撤軍,但這並不代表俄國在敘國的勢力減退。事實上,仍有俄國空軍在敘國伊德利卜省與反對派作戰,繼續協助敘國政府軍收復失地。而且,在敘國除了依然有一些由著名俄國僱傭兵公司 Wagner Group 所聘請的僱傭兵,取代俄國常規軍隊駐在敘國之外,俄國更宣布在敘國永久建立克美明(Khmeimim)空軍基地及塔爾圖斯 (Tartus)海軍基地。對俄國來說,這兩個位處地中海旁的軍事基地極具戰略價值,亦因此令敘國成為俄國不可觸動的勢力範圍。
由此可見,俄國的影響力依舊遍佈整個敘國。在是次「橄欖枝行動」中,不少論者都認為土國需要獲得俄國的首肯,才敢出兵。所以俄國在敘國的角色,依然十分關鍵。
俄土、俄敘關係 vs. 美國與庫德族結盟
「橄欖枝行動」此一役,在歷時七年敘利亞內戰的語境上,意義重大。雖然土國並不是首次進犯敘國國內的庫德族,如 2016 年幼發拉底之盾行動,在打擊伊斯蘭國之外,更借勢討伐敘國庫德族武裝。可是,這樣正式以敘國庫德族武裝為目標的軍事行動,並把美國在敘國政策上推向兩難局面的場境,還是首次發生。
在美國與土國互相試探的過程中,更突顯出土國、俄國,甚至與敘國之間具有默契的戰略聯盟,與美國對待盟友敘國庫德族的捨棄態度,呈巨大反差。
面對日益狀大的土俄聯盟,美國是否已經江河日下呢?肯定的是,美國不得不承認俄國在敘國的勢力範圍。相反,美國想靠庫德族達成在敘國的戰略部署,未來只會變得舉步維艱。

圖/Karl-Ludwig Poggemann@flickr CC BY 2.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