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報特約】一國內戰變成多強立體角力舞台


敍利亞政府再爆出使用化武疑雲,美英法以導彈回應,國際錯愕,局勢頓時千鈞一髮。惟一星期後,這場「不流血空襲」危機徐徐落幕。但恢復如常並不代表平靜,因硝煙繼續此起彼落──這一擊,除了讓特朗普贏得敢作敢為的掌聲外,並未為敍國內戰帶來實際改變。
這次行動對巴沙爾政權及俄羅斯未收震懾之效。相反,他們在敍國的軍事行動繼續勢如破竹,例如在美國空襲的同一天,敍政府軍完全收復了自2013年被反對派控制的東古塔區;且不斷開拓戰線,最近亦狂攻「伊斯蘭國」(IS)在大馬士革的最後據點,猶如甕中捉鼈。
誠然,美國並非首次以單次空襲回應化武疑雲。如去年4月爆發漢謝洪化武事件後,特朗普轟炸敍國的空軍基地。但一年後,不但未能阻止事件重複發生,更再次證明美國這姿勢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效果,未能影響巴沙爾的強勢。近一年,敍國在收復失土上大有進賬。不用說在代爾祖爾省剩下殘餘的IS分子,即使在伊德利卜省,派別林立的反對派各懷鬼胎,忙於互相廝殺,根本難成氣候。
同樣,任何勢力也未能阻止俄國繼續支持巴沙爾政府。縱使俄國曾宣稱從敍國撤軍,但仍保留其位於地中海的塔爾圖斯海軍基地,更有不少俄國僱傭兵留守敍國。就算西方國家不斷譴責俄國支持巴沙爾暴政,但就最近的導彈空襲看來,他們仍不敢與俄國硬碰。反而,西方聯軍為自己設下紅線:只要敍國不再用化武,就不會再空襲,更稱無意推翻巴沙爾。這種被動,默認了俄國在敍國不可觸動的勢力範圍,也揭露了美英法都沒法撼動俄國支援巴沙爾的決心。
儘管這次空襲雷聲大雨點小,當地的地面形勢卻愈趨複雜。敍國的危機來源已不再是IS或反對派,或是單純美俄代理人的二元戰爭,而是演變為更立體的多強角力。

導彈空襲後 什麼也沒改變

首先是土耳其左右逢源,利用美俄矛盾取利。年初,美國協助敍國庫爾德族建立邊防軍抵抗IS,此舉觸動了土國神經,總統埃爾多安以國家安全為由,揮軍入敍北阿夫林,清剿當地庫族「恐怖分子」。土國有恃無恐,以北約盟友身份,加以親俄的姿態作威脅,逼美國放棄支援庫族人。
另外,土國也對美國留餘地,作為與美國修補關係的本錢,要求俄國處理敍國的「庫族問題」。在2月,敍庫族武裝人民保護部隊向敍政府求援,後者派了少量地方軍進阿夫林,象徵式協助庫族人抗土軍,軍援背後目的,明顯是俄國逼庫族疏遠美國轉向敍政府尋求合作。雖然阿夫林最終還是淪陷,但肯定的是,在土國未得到滿意結果前,還會繼續從美俄角力中獲利,令土國成敍國東北最大勢力。
這也引伸到美國在敍國未來的外交政策轉向。美國不願協助庫族對抗土耳其,漸露出特朗普不太願意泥足深陷於敍國事務上。
此外,我們亦可從兩件事看出端倪:第一,上月特朗普明言美國將從敍國撤軍,重提他在競選時的口號;第二,特朗普在化武事件發生後的4月9日,稱24至48小時內會行動,但到了14日凌晨才動手,被質疑有鬆章之嫌。關於撤軍,特朗普的理由是,駐軍敍國的負擔應由中東盟友負擔。若未來美國真的把駐兵任務外判給沙地阿拉伯的話,定會更損害其宿敵伊朗的利益,繼而令沙伊衝突升溫。
最後,就是俄羅斯陷入以色列與伊朗之間的鬥爭,並為此頭痛。過往半年,其實以色列比起其他國家襲擊敍國的次數更頻密。但以國的動機並非與俄為敵,主要是針對伊朗在敍國的影響力,因此打擊多集中伊朗目標。事實上,俄國其實與以色列的關係不錯,過往在能源及戰略上保持着密切關係。但在此形勢下,以伊在敍國的零星衡突將愈演愈烈。俄國如何小心平衡兩位盟友的關係,將是燙手山芋。
綜觀而言,美英法這次的空襲,只是敍國內戰下的小插曲。但是,我們也不能掉以輕心,因為與此同時發展的其他劇情線,更令整體局勢深不可測。只要危機繼續發酵,無論是日內瓦或索契和議,都只會流於空談。

留言